|
2009 年台灣梅雨季雨滴粒徑分佈特性之比較研究
蔣育真
摘要
本研究探討2009 年西南氣流實驗(SoWMEX2009)期間6 月3 日至6 月14 日之降雨物理特性,利用撞擊式雨滴譜儀(JWD),在五個不同的地點(台灣北部:中央、霞雲;南部:斗六、嘉義、阿里山),觀測梅雨季雨滴粒徑分佈特性。
觀測結果顯示,在降雨率較大時JWD 的雨滴譜觀測在小雨滴部份容易低估,因此利用Dead Time Correction 的修正方法對所有站的觀測資料在降雨率大於20mm/hr 時進行修正,修正後改善了小雨滴濃度低估的現象。
雨滴粒徑分佈的分析結果顯示:不管降雨率的大小,阿里山站小雨滴濃度明顯多於其它站。霞雲站則是在降雨率大於5mm/hr 以後小雨滴濃度會比其它站少。斗六、嘉義站則是在降雨率小於5mm/hr 時小雨滴會較其它站少。這些結果顯示在雨滴粒徑分佈上,台灣南、北部並沒有一致的差別而是每個地點有不一樣的特性。
綜合降雨積分參數的比較結果如下:對斜率參數(Λ)及形狀參數(μ)而言,五個地點的Λ 值差異不大,但是μ 值的比較結果顯示,阿里山站的值較小、霞雲站較大。由於截距參數(N0)會受到μ 的影響,因此先將其標準化得到標準化截距參數(Nw),再探討均質粒徑(Dm)與Nw的關係並與前人研究比較。結果顯示不管在哪一站層狀性降水的分佈特性大致上一樣,而對流性降水都位於海洋性與大陸性對流中間,中央及阿里山站略偏海洋性對流。
在相同回波值下比較不同地點參數之間的差異,結果顯示,在區分降水型態的降雨率約在37.5dBZ;而形狀參數、斜率參數大致上每個站相似,形狀參數皆介於5.5 到9 之間、斜率參數皆隨著回波值增加逐漸遞減,唯有霞雲站在回波值較大時與其它站差異較大;所有站的均質粒徑及中值粒徑皆隨回波值增加而逐漸增加,而阿里山站在大部份相同回波值下粒徑皆小於其它站。
|
|
2017/10/31 08:00
|
 |
溫度 |
氣壓 |
23.5℃ |
hPa |
風向 |
風速 |
溼度 |
75.6° |
2.7m/s |
96.0% |
能見度 |
總雲量 |
降雨量 |
15km |
8/10 |
0mm |
|
|
|
more..
|